旧网站入口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矿新闻

通讯:矿区里的“胃镜”师

发布时间: 2018-05-14 15:02:00 来 源:

——记九一二队朱溪矿区钻探技术负责人潘海迪
徐飞龙

  五四青年节,他穿上尘封许久的笔挺西装和光洁皮鞋,与全市其他优秀青年一同在政府大楼内接受了第十届“鹰潭青年五四奖章”。第二天,他来不及端详奖章的光泽,便匆匆收拾行囊赶回野外矿区一线,重新换上沾满油污的工作服,扣上安全帽,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开始他日复一日的工作。
  每当地质专家们在广袤的大地上决策出最佳赋矿部位时,他与同事们就需要日以继夜操纵“巨臂”,伸向地心做一次“胃镜”,找出地底存在矿藏的证据。
  他就是九一二队世界最大钨矿——朱溪矿区的钻探技术负责人,被誉为矿区里的“胃镜”师潘海迪。

“吃不了苦中苦,就握不了金刚钻”

  潘海迪是名80后,他时常调侃说:“其实当年再熬几天我也是90后了。”常年的风吹日晒、油污浸染,却将这位来自湖南的白嫩小伙磨砺成了更显成熟粗糙的汉子。
  2013年,潘海迪揣着一纸名校毕业证书和一腔激情热血来到了九一二队。中国地质大学是几乎所有地质人心中的知识殿堂,刚从中毕业的潘海迪理所当然对自己信心十足。然而上岗的第一天,他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干这一行,吃不了苦中苦,就握不了金刚钻,”潘海迪的第一任师傅、九一二队高级钻探工程师黄忠高这样说:“我们当时就是把他当普通钻工对待,看看他能不能扛得住。”
  诚如所言,潘海迪被分配到了一线机台,与钻工师傅们同吃同住,每天扛钻杆、抬岩芯、修机械。他的毛孔浸染了机油,手掌垒起了老茧,肩头磨破了皮肉,与不久前象牙塔内意气风发的模样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些大学生肯定吃不了苦,迟早会喊疼的。”老师傅中免不了有不看好他的议论。要为自己争一口气,为母校争一口气,当时倔强的潘海迪想法很朴素。
  终于一次意外事件,改变了老师傅们对他的看法。潘海迪值守的钻机位于山坡,必经的树丛中隐藏着一个马蜂窝,但一直以来人蜂相安无事。不成想,这天马蜂窝被好事者捅破了,毫无察觉的潘海迪成了愤怒蜂群的报复对象。他被蛰中了三口,全身红肿过敏,双眼布满血丝,连附近的村医都不敢接手,只好赶到县城处理伤口。第二天,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顶着肿大的脑门又出现在了机台上。从此不再有人小瞧这个年轻人,而他自己也仿佛脱胎换骨。

“年轻人得到了广阔的锻炼舞台”

  钻工的锻炼时光里,潘海迪牢牢抓住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机会。他一边看书,一边上岗。他的点子很多、想法很新,遇到新问题,就想着用新方法解决。一次,他观察到机台上使用的定向仪绞车一直是人力手摇,他就将其改装成了电动绞车,得到了钻工师傅们的一致点赞。
  2014年,潘海迪调往景德镇朱溪矿区。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探明了世界最大钨矿,也创造了江西省固体钻探深度纪录。同年9月,矿区一个深孔进尺至1600米处出现孔斜超差,只有纠斜和重打两条路。单位寻觅多家钻探公司,有望而却步者、有无功而返者、有中途退出者,最终决定开始首次自主纠斜。大队专门抽调众多专家成立矿区深孔定向钻探技术攻关小组,年轻的潘海迪成为小组成员。无数双眼睛关注着他和攻关小组,若纠斜不能成功,数百万的钻探经费就付之一炬。他们顶着压力,日夜研究仪器设备、分析失败原因、制定施工方案,历经2个多月,反复纠斜尝试,最终在第17次纠斜中大获成功。而经历此次攻关的潘海迪也得到了极大的技术提升。
  2016年12月,矿区多个钻孔同时遇到孔斜偏大的问题,如不能有效控制,将会超出地质要求,经历了无数次大小纠斜工作、现场经验丰富的潘海迪成为众人眼中的“救火英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潘海迪独自一人扛着仪器周旋于三个钻机之间。他心里明白,钻机每停一天都要损失大量的财力物力,于是不敢懈怠丝毫。纠斜钻进中,他需要时刻紧盯着泵压表,容不得半点走神,耗费三四个小时进行完一个“疗程”后,就得急忙赶往下一个钻机。因为纠斜工作不定时,他几乎不回基地,吃住都在山上。所谓“住”,其实就是在钻机旁找一个干净些的岩芯箱躺会儿,冬风凛冽,也只能把军大衣裹得紧一些罢了。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经过四十多天的纠斜工作,所有钻孔的孔斜都达到了地质要求,潘海迪也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如今,潘海迪被委任为朱溪矿区钻探技术负责,担负着矿区所有深孔的钻探技术指导工作,其中包括矿区深地探测示范工程、打破江西固体钻探深度纪录的3000米深孔。面对自己的成绩单,潘海迪感恩地说:“九一二队如此信赖年轻人,让年轻人得到了广阔的锻炼舞台。”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

  坚守在野外一线是寂寞的,钻探队员们终日与轰鸣的机械作伴,就连互相说个话都得扯着嗓子在耳边嘶吼,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很多都市青年都无法想象,潘海迪却一待就是五年。
  2014年,潘海迪和相恋的女友步入了婚姻殿堂,两人离开各自生活多年的地方,选择将家安在了单位总部所在城市鹰潭。然而,潘海迪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难以久居,一年中近三百天待在野外。妻子遇到任何问题都只能自己解决,早已记不清多少个独自前往医院的夜晚。有时候实在委屈,妻子也会在电话里对着他哽咽啜泣。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潘海迪无奈地说:“钻机一响,人就不能离开。”他心里清楚,从他握住钻杆的那一天,就注定了自己不能以平常的方式经营生活。他和所有的地质队员一样,只能用加倍的情感来弥补不足的陪伴。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多年来,潘海迪和地质前辈们先后在朱溪矿区完工钻孔45个,钻探工作量6.5万余米,为矿区找矿工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直接地质资料,同时也创下了全省固体矿产勘查深部钻探第一的业绩。他们将荣誉视为山间的秋风,不争不抢。他们仍默默坚守,继续沉着果断地操纵着手中的“巨臂”,只想着能顺利为地心进行新一次“胃镜”检查。


敬业执着


介绍钻机


潘海迪(后排右四)获五四奖章

 

 

[责任编辑: jxdkj_张建华 ]
相关新闻
地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