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网站入口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平台  >  行业动态

田野间的新希望

发布时间: 2018-02-27 10:33:00 来 源:
田野间的新希望
——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地质机遇
 
 
 
 
 
  2月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份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先行性行业,地质工作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已经行动起来,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报记者 王 瑜

  农业强——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地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摸清土地质量现状是基础。早在2002年,国土资源部就启动了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至2008年,调查区域已经覆盖到了全国31个省(区、市)。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这是我国首次对全国范围内耕地进行“体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系统组织完成分析元素最多、调查精度最高、执行标准最严的一次专业调查工作。通过对60多万件土、水、生物等样品的54种元素指标进行高精度测试,获得了3000多万个数据,建立了全国和31个省(区、市)土地的地球化学动态数据库,对耕地的地球化学状况进行了评价。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中,查明了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北、华东耕地集中分布区的土地(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现状,为土地质量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整治提供了依据。

  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近年来,随着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推进,富硒土壤的圈定和富硒产品的推广,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西北,基于青海东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富硒土壤的成果,该省海东市平安区的“高原硒都”品牌已经在全国叫响,富硒产品类型多样而且供不应求,打造了高原现代农业的新样板。

  在东北,基于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示范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寒地富硒土地环境调查评价成果,黑龙江初步在海伦市和宝清县建立了两个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两地仅开发绿色富硒农产品年纯增收可达16.65亿元。

  在西南,基于重庆市沿江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地质工作者圈出5个涪陵榨菜适生区、4个奉节脐橙适生区,为三峡库区特色优质农产品扩大种植规模提供了依据。

  在东南,在福建省地矿局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的支持下,该省诏安县八大富硒产品年产值超过20亿元,全县近40%农业人口从中受益,寿宁县发现了富硒土地58.2万亩、富锌土地68.3万亩,以“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立19个生态硒锌产业基地,形成生态硒锌产业与农民增收致富的良性互动……

  我们看到,在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地质人加入其中。而打入广阔的农业地质调查市场,也成为广大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时代的农业产业要突破传统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向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和推动农产品流通等第三产业延伸,最终构建起一二三产相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文件明确指出,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是方向之一。这其中,地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的地质公园、地质文化村、温泉之乡等,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农村美——

  乡村绿色发展,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地质工作可当生力军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一号文件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那么,如何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如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首要的,就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号文件提出,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开展退耕还湿。

  其次,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一号文件中明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北方地区农村散煤替代,有条件的地方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和新能源利用。

  这些工作,地质工作者早有筹划,并已经付诸行动。

  2017年,广西地矿局参与了自治区疑似场地污染调查、土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项目的立项工作;制定广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野外工作实施细则和广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项目管理办法、广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资金管理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样品采集、流转全部工作及样品分析工作。同时,该局积极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对接;积极配合中国地调局“环北部湾重点城市综合地质调查”和“西江中下游岩溶峰林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立项论证工作;参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及试点工作。

  日前,财政部下达2017年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其中,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获得基础奖补资金10亿元。山东省地矿局所属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八○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等单位积极参与该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为该工程纳入国家试点提供了强有力的地质技术支撑。

  新年伊始,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召开的地质科技工作务虚会上,该局局长黄玉荣明确提出,要关注清洁能源和战略新兴产业矿产勘查开发,推动地质与土地、农业、林业、环保、建设等领域融合,拓展作为空间,特别在城市(城镇)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及土地质量调查方面要争取更大突破;要突出生态文明服务,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的服务新领域,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地下水监测等工作。

  除此之外,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抗旱找水、新能源勘查以及近年来如火如荼的绿色勘查,地质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建设美丽乡村,也是新时代地质工作的应有之义。

  农民富——

   精准脱贫攻坚,增强群众获得感,地质工作可成助推器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央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例如一号文件中就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让中国6亿多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同时,广大的农村地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多年来,地质工作者也在为精准扶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中央到地方,从大西北到红土地,地质人正在用自身的专业技术,支撑服务精准脱贫攻坚战。

  效果最显著的,莫过于我国最早提出并实施的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2017年12月发布的《全国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助推脱贫攻坚效益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我国已建成的位于贫困地区的国家地质公园有97处,占国家地质公园总数的47 % ;世界地质公园11处,占世界地质公园总数的31 % ;国家矿山公园6处;涉及我国12个特困连片区(包括“三区三州”)和1个片区外扶贫重点县范围内的135个贫困县、37.6万贫困户、约174万贫困人口。近年来,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为贫困地区直接提供了1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助推当地24万人直接脱贫、417个村整村脱贫,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贵州、湖北、湖南等地的地质公园建成后,当地旅游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旅游扶贫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同样效果显著的,还有地质调查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和地勘单位支持配合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赣南和乌蒙山等贫困地区,逐县对接需求,精准实施“订单式”地质调查项目,走出一条“地质调查+”特色扶贫之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圈定绿色富硒土地1084万亩,指导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支撑调整富硒农产品种植面积800万亩,使1500万贫困群众受益,助力支撑150万人脱贫。在乌蒙山、沂蒙山、太行山、赣南、陕甘宁等地区,完成探采结合井1400余眼,解决300多万人饮水困难。在赣南钻获多处富锂、富锶的天然优质引用矿泉水,带动地方矿泉水产业发展。支撑石漠化治理成效明显,在广西马山县形成可推广的荒山变绿洲“弄拉模式”。事实上,无论从地域还是方式上,地质工作助推脱贫攻坚已经全面开花。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地质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们的工区大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地质项目覆盖的乡镇地区的部分居民仍然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知识水平有限但渴望科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地质项目团队的科普活动能够作为一个很好的纽带,既使当地民众了解和认识地质工作,又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例如: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的“永定河冲积平原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在区调工作范围的乡村中开展了相关地学科普实践活动,受到了当地民众的高度称赞。

  此外,地质公园矿山公园作为地学科普的载体,也为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两园”内共建设地质博物馆(展示厅)389个、地质广场284个,满足了贫困地区对地质科技科普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同样我们也相信,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广大地质工作者将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心怀强农兴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也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责任编辑: jxdkj_张建华 ]
相关新闻
地矿新闻